
相傳南宋末兵荒馬亂,民不聊生,志定和尚到此,觀察地勢,見西南山的大龍溪、水龍溪兩溪水浩大長流,東咸水溪流通至海,沙灘平坦,是為寶地,遂于此筑宇建寺。名為“五皈”,其意是常住要有“五戒三皈”。后來,沙隴人多,分為五片,稱“五保”,故俗稱之“五保寺”。據(jù)說明朝剛立,即洪武一年(1368),陳友諒軍師“虱母仙”何野云,兵敗流落到此,為高姓建祠,步至寺,效文丞相登丘懷主。后來因七座沙丘環(huán)寺(今遺存最大沙丘“七頭埔”),寺易名“七星寺”。故民諺云:“未有溪西地名,先有高姓;未有沙隴,先有五皈寺;未有東坡,先有秧質(zhì)地?!庇衷疲骸俺币亟灾呱?,禪農(nóng)水建各齊能,大顛、大峰與志定,莊嚴國土利有情?!焙槲涫哪辏?381),民念師恩,于寺前擴建奉安殿而敬奉之。清嘉慶庚申(1800),在寺后擴建毗盧遮那佛殿,置大鐘鼓。乏資塑像,立碑記云:“以后大德紳耆善信,繼愿妝釋迦法自奉供?!毕特S丁巳(1857),寺塌,復(fù)建忘卻志定祖師之金身,僅知剃發(fā),便刻剃發(fā)真武帝像以奉(寺前玄帝廟今存),復(fù)寺名“五皈寺”。1927年,寺厝包被用為成立犁民協(xié)會之址。越載,寺宇部分損失。1943年,厝包被日寇拆去軍用。1985年作公社化大食堂。1966年倒塌。1984年落實宗教政策,寺歸僧人管理,釋惟振法師進寺住持而重興之。
五皈寺今日天氣的主要是“多云”。
12日白天到12日夜間天氣多云,主要氣溫22~27℃,建議穿棉麻面料的襯衫、薄長裙、薄T恤等清涼透氣的衣服。
12日夜間到13日早晨多云,氣溫降低至18~22℃,建議穿單層棉麻面料的短套裝、T恤衫、薄牛仔衫褲、休閑服、職業(yè)套裝等舒適的衣服。
從12日02時起,汕頭五皈寺多云,明天午夜1點鐘后轉(zhuǎn)陰,同時最近的降雨帶在東南100公里外呢;
12日03時 - 05時,多云,溫度在21 - 22℃;
12日07時 - 10時,多云,溫度在23 - 25℃;
12日11時 - 19時,晴,溫度在25 - 28℃;
12日20時 - 21時,多云,溫度在23 - 24℃;
12日23時 - 明天0點,多云,溫度在21℃;
五皈寺的其他天氣指數(shù),風力2級 東風, 相對濕度68%,紫外線強,空氣質(zhì)量43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