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白鶴觀及鷓鴣崗未來十五平均溫度: 22 ~ 30°C 最低溫:17° 最高溫:34°
未來十五天有下雨及異常天氣的天數(shù): 小雨(13天) 預計降雨總量:199.7毫米
白鶴觀及鷓鴣崗未來十五天平均空氣質(zhì)量范圍: 優(yōu)(25) ~ 良(78)
肇慶白鶴觀及鷓鴣崗12日白天到12日夜間天氣晴,主要氣溫22~31℃,建議穿棉麻面料的襯衫、薄長裙、薄T恤等清涼透氣的衣服。
肇慶白鶴觀及鷓鴣崗12日夜間到13日早晨晴,氣溫降低至17~22℃,建議穿單層棉麻面料的短套裝、T恤衫、薄牛仔衫褲、休閑服、職業(yè)套裝等舒適的衣服。
其中有鄧姓叫元達,原名鄧汝勝,字仲元,有叔伯兄弟兩個:一是鄧汝鴻,字仲維;一是鄧汝顯,字仲達。兄弟三人是高要鄧族始祖材輔公(宋朝議大夫鄧珉的曾孫,由三水白坭遷居要邑宋隆)第六代人,原生活在高要白土思禮大乾崗(今鄧坑)。汝勝為長,先逃來要邑新橋鷓鴣崗,化名元達,加入了白鶴觀籍,脫籍后住崗之大井頭處,為始祖;汝鴻于明朝(1368-1644年)初轉遷長山后再遷鷓鴣崗之隔塘村(今屬馬安鎮(zhèn)新江二管理區(qū))為始祖;汝顯約元至正四年(1344年)偕妻羅氏及新生小兒一清逃至新橋的荒野之地黃坭屈(土名)藏匿了二十多年。一清小時隨父逃難,過上苦日子,養(yǎng)成了刻苦勤勞的習慣。長大了勤奮又英俊,被鄰近布塘村一個小財主寡婦所賞識。寡婦愿把獨生之女兒廖氏許配給他為妻,至正二十二年,一清立室,至正二十四年三月初八日,生一子名斌。公元1368年,朱元璋建立明朝,國號洪武,鼓勵人民大搞生產(chǎn)。各地逃匿的人紛紛鉆出來重新選擇地定居樂業(yè)。洪武二年(1368年),一清得岳母資助,偕同父子遷來鷓鴣崗東邊定居。從此,崗上又增加了一永久性住戶。一清岳母,中年亡夫守節(jié),在一清遷來此崗后,也從布塘村搬來,與女婿一同生活。她去世后,葬于大坡頭。后東崗鄧族人稱其墓為“婆低墓”。解放前每逢清明節(jié)都有人前往拜祭。鄧族祖曾有出租田叫“婆低田”,就是其田產(chǎn)。